1996年,华芳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毕业,成为上海港机厂的一名新员工。
刚刚离开象牙塔的她,一开始对于党的认知大多还是来自书本上的内容。
进入上海港机厂以后,华芳身边很多同事都是党员,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感染了华芳,书中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形象在她的心里渐渐变得具象起来。在他们的影响下,华芳很快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入党后,华芳时刻以党员身份提醒自己、督促自己,以专业、仔细、耐心的精神对待每一次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四讲四有”。
振华重工第一台螺旋卸船机项目立项后,华芳担任该项目电控总体研发设计。为了掌握第一手数据,华芳与研发团队一起,多次进行现场调研学习,与团队讨论研发方案,“这台螺旋卸船机的机型是国内最大的一个机型,有1500t/h,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机型,我们的项目团队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而且供货周期又是超短周期,留给我们设计的时间真的很紧张。”
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研发团队开始着手对项目进行设计。结合几次专家评审会的意见,他们加班加点交出了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但是理论和实践永远存在差距,设计方案落地时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卸船机两次测试期间,华芳和研发主要成员们一直守在现场,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解决方案,边修正方案边调试边卸船。
螺旋卸船机的成功研发,实现了从取料到上皮带这一过程全封闭运行的可能,这意味着现场可以在没有一丝扬尘的情况完成卸船,保证了码头的干净整洁,达到5s标准,也使振华重工在环保卸船机型上的开辟迈出了又一坚实一步。
“卸完几条船后,我们团队都很感慨的,要做国内第一真的不容易,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的研发。这是一个艰辛又漫长的过程……”
2016年,港通公司党组织初成立,党员同志、上级组织和研究所领导一致推选华芳为技术支部书记。
对于同事和领导的肯定,华芳心怀感激,但也不免有所忐忑。接手这项工作,意味着华芳不仅要在技术工作上攻坚克难,还要在陌生的党建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回应这些期待,成为了华芳的一份新挑战。
为了胜任这份职务,华芳时刻督促自己加强学习。“电气技术是一门不断在更新换代的技术,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才能保证不被淘汰,而党务工作对我来说又是一处崭新的领域,所以要做好支部书记,我必须要不断学习。”华芳解释道。
去年,华芳参加公司党委举办的第二期党务工作者轮训班。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参观龙华烈士陵园时学习的一堂红色党课。
那一堂党课讲的是,面对亲情和理想之间的矛盾,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毅然决然选择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决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思想。“我觉得能够在这种情况坚守自我,反对不合理的事情,真的是令人敬佩,这是我们这一辈非常缺失的东西。”她很是感慨地讲道。
兼任支部书记以后,华芳渐渐发现了技术工作和党务工作之间的不同。但身兼二职的华芳从没有比较过这两种工作孰高孰低,她始终认为,每一份工作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只是要看个人更倾向于哪一种。
在她看来,技术工作的特点就是短平快,接手一个大项目并且能够成功交机,自己就会立刻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但在党务工作中,这种成就感的获得往往来的比较慢,“因为它是一种漫长而深入人心的工作”。
2019年是华芳担任支部书记的第四年,也是她任职港通党委工作部部长的第一年。
谈起成为一名专职党务工作者后的感受,华芳不由得感叹:“原来我在支部内接触的党务工作还只是冰山一角啊。”
港通公司党委工作部是2019年新成立的部门,新部门的制度建设、人员的培养、任务的分配等等都需要考虑,连她在内仅有四名人员的情况下,如何团结协作完成涵盖综合协调、组织建设、党员管理、活动组织、督查考评、队伍建设、廉政建设、群团统战工作、党的宣传等工作也是一项课题,这几乎都需要华芳自己不断学习和摸索。但好在前几年的支部书记和部门负责人的工作给她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很多基础工作的开展还比较得心应手。
尽管一开始得到的呼应并不多,但她并不气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党建活动,积极开展党建宣传。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党建活动参与人数逐渐增多,申请入党的群众也越来越多。令她欣慰的是,自己的工作实实在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前些日子还有几位群众主动跑过来问我怎么入党,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的。”
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才能日久弥新。由于做过技术工作,华芳十分了解目前港通产品宣传的现状。在第一台螺旋机研发成功后,华芳带领港通党委工作部的同事和其他部门擅长拍摄的人组建成一个拍摄团队,到设备卸船现场进行拍摄。之后,拍摄团队将螺旋机卸船的整套卸船流程制作成了宣传短片,并发布在港通公司党委工作部的微信公众号上。视频一经发出,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振华重工官微和抖音也都进行了转载。
“后续我们打算加强对典型性产品的宣传,积累一些新产品设计研发前期的基础素材,同时,党建工作也要与中心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融入进去,希望我们的党建工作能有深入人心的那种影响……”华芳充满信心地讲道。
(文 | 张倩茹 图 | 杨雨睿、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