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外高桥、振华重工等为代表的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不断取得突破,成为所在产业链的“链长”。半月谈记者近期走进这些“链长”,看看它们是如何炼成的。
岸桥的“万国博物馆”
位于长江出海口的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基地,放眼望去,数十座五颜六色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蔚为壮观。这些整装待发,将被发往全球不同港口的“钢铁巨臂”,是专门用于港口码头对集装箱船进行装卸作业的大型装备,如同港口的巨型“抓娃娃机”。
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党委副书记严峰介绍,全世界贸易港口对岸桥都有个性化的需求,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如此颜色缤纷、型号各异的岸桥:绿色是给新加坡制造的,深蓝色是斯里兰卡的,红色是埃及的,之前韩国还定制过粉红色……长兴基地被业内称为岸桥的“万国博物馆”。
这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实体画卷。全球市场七成以上、遍布全球350座码头的岸桥都从振华重工走出,已连续27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进入107个国家和地区。
与振华重工隔江相望的宝山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中国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停靠在岸边准备出发。“爱达·魔都号”的诞生,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具备大型邮轮设计建造能力的国家。运行至今5个多月,“爱达·魔都号”已顺利运营34个航次,接待近15万名乘客。
今年4月20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船坞里开始总装搭载。“我们的进度很快,下坞至今才1个多月,已经完成19个总段,工程总进度超过22%。”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型邮轮项目总建造师周琦说,这艘国产大型邮轮“2号船”比“爱达·魔都号”船身更长、总吨位更重,拥有更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按照目前的进度,‘2号船’将于2025年春节前后实现全船的整船贯通,2026年3月底出坞,当年年底前通过试航完成交付。” 周琦说。
构筑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造船不是把船壳子拼在一起,是设计、供应链管理、制造、运营的全流程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大型邮轮建造,我国实现了“从0到1”、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兵表示,依托国产大型邮轮的自主设计、自主建造和自主运营,中国邮轮经济也从过去的“过路经济”转变为涵盖邮轮运营、设计建造、配套供应链等领域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大型邮轮技术难点众多,其中重量重心控制、振动噪声、安全返港是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术。外高桥用时18个月专门打造了薄板智能生产中心,创新采用激光切割、机器人焊接等一批国内造船行业首次运用的新装备、新技术,提升薄板吊运、切割、加工和建造的效率与精度,填补了国内船舶工业薄板智能建造的空白。
外高桥不止是建邮轮。5月初,外高桥已完成年度交船计划的50%;截至5月29日,累计交付的各类船舶、海工产品569艘(座)。
振华重工自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港口的地方,都要有振华重工生产的集装箱起重机在作业”的使命,如今又提出了“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的目标。企业先后研制世界最大双小车岸桥、世界首创大净高比低姿态岸桥、最大超大鹅颈式岸桥、规格最大的折臂大梁岸桥等“世界第一”,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系统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振华重工累计参与国内外60余个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占据全球自动化、智能化码头总数的70%以上,掀起了全球集装箱装卸模式的革命。
“我们承担了洋山港四期码头的设计研发制造和安装调试任务,带动振华自动化码头的制造水平跃居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带来了许多世界各地的订单。”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中说。
振华重工已成为自动化码头现代产业链“链长”,带领近200家国内配套件企业走出国门。
持续提升建造质量和效率
位于上海崇明区、曾经人迹罕至的长兴岛,是我国船舶海洋装备产业的重要基地。这里集聚了江南造船、沪东中华、振华重工、中远海运等“航母”级企业。作为海洋装备配套产业园区——长兴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产研融合的海洋科技岛,超过70家船配企业入驻,与园内的科研院所共同构成了海洋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长兴产业园区总经理吴敏说,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船)技术含量较高,前些年订单几乎被国外垄断。而今年4月,沪东中华接到造船以来最大的单笔订单——18艘27万吨级LNG船,价值超过400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长兴岛江南造船和沪东中华等船企的在手订单已排期至2028年。充足的订单让企业忙碌异常,也对企业生产交付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有没有办法继续提升造船效率?
坐落在园区中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基于4台自动化装备和1套数字模型驱动的AI控制系统,建成“小组立无人产线”原型样机,希望将工人从繁重的作业环境中解脱出来。目前,该产线处于测试阶段,预计未来单条无人化产线的年产量相当于110个工人的年产量,成本可降低60%以上。
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海洋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翁震平看来,未来造船舶要像造汽车一样,实现智能化、无人化,从而提高建造质量和效率。
(半月谈 2024-6-19记者?王永前?桑?彤 狄 春 王辰阳、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