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三角造”机器人、汽车连接器智能工厂、大模型技术应用展现出的“硬核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10万吨级整机运输船、可容纳5246人的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一批高端装备的突破令人惊艳;“入海”潜心研究,“上天”聚力探索,既有对科学问题的深度追问,又有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创新……
在生机盎然的初夏之时,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上海采访时发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上海正在发生令人惊喜的新变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孕育和形成的战略机遇期,上海聚焦“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这里,无数建设者正用智慧和汗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其中不乏一朵朵“铿锵玫瑰”,她们斗志昂扬,飒爽英姿不让须眉。
建设国之重器 服务国之所需
位于长江口长兴岛的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是上海振华重工最大的生产基地,其0号海工码头被称为“岸桥的万博馆”,记者在这里看到了一排排将发往全球不同港口的五颜六色、不同规格的岸桥。在这些“钢铁巨人”的背后,有一位“铁娘子”以看似瘦小的臂膀肩负着大国重器制造的使命担当,她就是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周亚芬。
1995年,周亚芬就加入上海振华重工,近三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工作生活与上海振华重工的发展使命融为一体。“我和每一位振华人一样,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周亚芬说。
从一开始负责质量检验工作,到后来负责生产管理,周亚芬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产品放在第一位。“项目主要结构的焊缝已经完成多少米、产品进展到什么程度、面临什么问题、什么时候装船,我都十分清楚。”长兴分公司大约5.5公里的岸线,周亚芬基本每天都要走一个来回,以便掌握生产进度。2017年完成港珠澳大桥沉管接头最后焊接,实现水下管道全部贯通;2021年打造“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岸桥”项目。周亚芬在岗位上坚守和奉献的同时,也见证了上海振华重工从站稳脚到走出去,从跟随到超越引领的民族品牌的崛起,也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用高质量履约打造出值得信赖的世界品牌。”周亚芬十分自豪。上海振华重工港口岸桥产品连续27年保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自2008年起全球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近年来,上海振华重工加快推动传统港机主业转型升级,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码头的赋能,提出包括硬件、软件等在内的自动化码头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周亚芬看来,自动化的实现能打破许多限制,让更多像她一样有志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女性撬动起更广阔的天地。
(中国妇女报 2024-6-5 程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