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一艘巨轮从长兴岛缓缓驶离港口,船上装着4组不同跨度的钢缆,共有28件。至此,振华重工首次承建世界级难度的钢桥项目--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东段的构件已全部运出。
看着巨轮驶向远方,作为项目负责人,李江华眼眶有些湿润,5年来的艰辛化作了此刻心中无比的自豪。
身后,美方负责人上前勾住李江华的肩。如今,中美双方人员早已成为无拘无束的朋友,而不似5年前在签约桌前那般正襟危坐。
7月11日,振华重工在长兴岛举行了新海湾大桥项目的完工仪式。这一天对于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来说,也一样令人激动。旧金山市特地将这一天命名为“李江华日”,从此以后,李江华去美国无需签证。这也意味着他被当成了美国人民的好朋友。
日前,记者来到振华重工长兴岛基地,听李江华讲述新海湾大桥项目建设背后的故事。
省下4亿元美金
闻名于世的美国加州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其东段在1989年7.1级大地震中损毁严重。2002年,当地政府决定在东段旧桥旁建一座新桥,要求相当严苛:必须是全钢结构,能抵抗8级地震,使用年限在100年以上。设计图确定后,人们发现这座桥桥面宽70米,双向12车道,还有1条自行车专用车道,这在同类桥梁中尚属首次。从2006年起,美国人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搜寻制造商。日本、欧美和中国企业都在争夺这一项目。
彼时的振华重工已开始接触钢桥制造领域,但是承接过的项目工程量都较小、难度也不大。
如何赢下这一机会难得的新项目?
振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承重2万吨的重型码头、1万多平方米的重型装备车间、1600吨的起吊能力,这些都令世界同行难以企及。同时,在新海湾大桥项目中,需要制造的每一块桥面钢板都非常大、非常重,如果生产商本身没能力整体运输,就只能到大桥现场来焊接或者另外雇船运输--无论选择哪种解决方案,成本都要上升很多。而扎根于长兴岛的振华拥有长达5公里的深水岸线,自有巨型运输船只可直接越洋运货。所有这些优势,都让振华的竞争对手们相形见绌。
加州官员在《纽约时报》上表示,把这个项目外包给中国,至少可为加州政府节省4亿美元开支。
但是起初,美国人对于廉价的中国货还心存疑虑:质量能达标吗?
“新海湾大桥要求很高,首先是抗震,其次要保证相当的交通流量,另外,还得非常漂亮,这些要求,化作图纸和工作量后,实在难度不小。”李江华说。
新海湾大桥项目如果成功了,无疑将成为振华重工在全球钢桥制造领域的“活广告”.为了打响“头炮”,振华重工用1年半时间做足了功课。李江华专门有一间办公室用来存放新海湾大桥项目的工程图,10多平方米的房间被塞得满满当当。
尽管如此,挑战仍接踵而来。
李江华清楚记得,2009年4月,第一船桥面钢箱梁通过了合同规定的全部报验,已准备装船。此时,美方推翻之前的合同规定,提出了更高的检测标准。如此一来,就要返修了。
“当时,团队里的情绪反应比较大。我给大家鼓劲,我们憋住了一口气,马上重整旗鼓。”在8个月的返修期中,振华重工重新调配人力物力,日夜奋战。
8个月后,调整后的第一船钢箱梁发运。发运前,美方再次检测,1毫米、2毫米地逐点探测裂纹或缺陷--先用磁粉探伤,又用超声波探伤,最后用上了相控阵雷达技术进行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美国人终于翘起了大拇指,认可了振华重工的质量“零缺陷”.
美方焊接工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赞赏道:“(产品)做得很细致,对接时就能看到,30米宽的钢构误差最多几毫米。”
美国人终于相信,以生产廉价轻工业产品着称的中国确实有能力制造出优质重工业产品。
多收1.5亿元人民币
如果只会埋头干活,未免小看了振华人。在生意场上,他们也是好手。
“我过几天又要去拿钱了,至少1个亿。”李江华见到记者就开心地说。他口中的1个亿是新海湾大桥项目的尾款。“收尾比开头更难。收得好,就能为公司增加很多利润。”李江华讲起了他的“生意经”.
当初,来自中国的振华重工能拿下新海湾大桥项目,全球业界都很吃惊,因为美国人在工程方面是出了名的严格,尤其是对这种大型项目,要求更是苛刻。
工程之初,美方并不信任中方团队,组成了一支200多人的专家团队前来长兴岛监理。在具体操作方面,美方对中方干涉甚多,双方在工作中不时出现争议。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江华不禁思考:完全按照业主要求来工作,费时费力,进度来不及;但是不按要求做,业主会不开心,如何平衡?李江华决定采取“先抑后扬”的策略。
根据美方对工程质量的严苛,振华重工制定了“工位管理法”,将工程细化分配到每名工人,每人完成一个步骤,严格保证每步质量。实施一段时间后,产品质量大大超出美方要求。此后,美国人多次提出了产品制造的更高标准。李江华带领团队,一次次交出了令美方满意的答卷。渐渐地,业主和总包方几位美国老总都把李江华当成了好兄弟。此后,美方在工程上遇到问题,都会先征求振华方面的意见。
而这还未结束。“我们是做生意的,讲实在的,振华已经按照标准完成工作了,美方单方面提高标准,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李江华与美国人算起了账:人工费、材料费、物流费……李江华将新海湾大桥项目团队增加的工作量实实在在转化成了收入,工程款从2.3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8亿元人民币,多了1.5亿元。
“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打交道时,往往不懂得如何争取自己的利益,给外界留下了‘低廉’的印象。”李江华的经验是,先把功夫练好,然后按质论价,把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卖出好价钱,不做“廉价劳工”.
打造一流团队
新海湾大桥是振华重工承接的第一座世界级着名钢桥,难度也是世界级的。项目工程团队都是从各个部门调集而来的骨干。
高峰时期,有3000多人同时“作战”.
最让美国监理们感到惊喜的是,与振华员工可以无障碍交流,即使是普通的焊接工人。这得益于振华重工一直重视员工的英语培训,很多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连普通工人也可以实现基本对话。
李江华本人虽然年逾五十,与老外用英语谈判时仍游刃有余。接受采访时,他也不时蹦出几个英文单词。
语言优势让振华人获益匪浅。根据美国法律,所有上岗焊工都必须经过美国焊接协会的认证。这可是全英文的考试。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语言能力,参与项目的上千名振华焊工在短时间内迅速通过了美国专业认证考试。
“接手这个世界级钢桥项目,我们边做边摸索。”李江华时常督促手下的人要多学习。
真金还靠火来炼
“小崽子们很骄傲,要杀杀他们的傲气,对他们有好处。”李江华的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作为长者,他亲切地称呼年轻人为“小崽子”.
李江华带队的一大理念就是给年轻人压担子。新海湾大桥项目建设之初,团队提出了“只要提得出,我就做得到”的口号。完工之后,这句口号成为了现实。
李江华为自己的团队深感骄傲。但是除了骄傲之外,李江华有更大的理想:他要把队伍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桥梁工程团队。
“我带团队的方法就是用一个个挑战来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让他们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队伍,才能造出一座又一座过硬的世界之桥。”
新海湾大桥之后,李江华的团队还来不及喘息,订单接踵而至。在长兴岛基地上,记者看到,或黄、或蓝,形状各异的桥梁部件,分别属于丹麦桥、挪威桥、孟加拉湾大桥、港珠澳大桥……这支团队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