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航业“智慧化”建设逐步推进

发布时间:2018-06-14    次数:63732    【 】    
分享:0
 
近年来,“智慧水运”“智慧物流”“智慧港口”等概念相继提出,我国港航业加快“智慧化”建设进程,港航业各角色方展开积极探索和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政府推动实践“智慧化”建设

1.水运基础设施数字化
自2010 年“智慧水运”理念提出以来,水运界一直在积极探索推进“智慧水运”建设,各种相关的基础研究与示范试点陆续开展,渗透到了行业监管、经营生产和运输服务的方方面面,水运行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宽带接入能力不断增强。“智慧海事”“智慧巡航”“智慧航道”等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支撑了水运现代化进程。2013 年,全国水运行业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完成,明确在部级数据中心的框架下,进一步推动行业数据资源聚集、整合与深度应用。海事云数据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实现了全国海事系统基础数据的汇集与筛选。
2.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于2016 年12 月31 日正式上线运行,由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主办,是全国“单一窗口”的门户网站,提供各地方“单一窗口”的入口和口岸综合资讯服务平台。“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统一门户网站目前开通信息动态、标准规范、政策法规、服务指南、我要办事等五大板块及相关辅助功能,及时发布有关“单一窗口”建设最新动态、政策文件、重要通知、标准规范等,同时引导广大进出口企业进入全国各地方“单一窗口”办理业务。
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由上海市口岸服务办公室牵头,22 家部门共同参与建设,自2014 年2 月启动试点以来,截至2016 年年底,形成了“监管+ 服务”的9个功能板块(货物进出口、运输工具、贸易许可与资质、支付结算、自贸专区、人员申报、快件与物品、信息共享、政务公开),对接22 个政府部门,覆盖口岸通关各环节。截至2016 年年底,在“单一窗口”平台进行货物申报企业4 315 家,船舶申报企业357 家,平台用户超过5 000 家,服务企业数超过16万家。目前,上海口岸货物申报、船舶申报均100% 通过“单一窗口”办理,企业免费使用“单一窗口”的各项申报功能。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全面覆盖口岸通关执法领域,正在深度融合贸易监管功能和营造商业环境,有效打破了信息孤岛,消除了系统堵点;实现系统集成和流程优化,帮助进出口企业提效降本;为政府监管部门之间实现“三互”提供平台支撑。
3.“智慧港航”规划
2017 年11 月,《厦门港“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暨智慧港航规划》(简称《规划》)出台。《规划》指出,计划到2020 年,厦门港将初步建成安全、高效、智能、便捷、协同的智慧港航枢纽。要从“智慧政务、智慧港区、智慧物流、智慧航运、智慧商务创新”5 个方面促进港口信息化发展,推广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感知、GIS、VR/AR 等技术在港航生产中的应用。《规划》出台同时形成《关于加快推进厦门港“互联网+ 港口”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港航业务的融合渗透。
二、航运企业对接B2B 贸易平台
2014 年9 月,中海集运和中海科技共同出资设立深圳一海通全球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一海通)上线。“一海通”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整合海运、空运、专线快递、跨国小包、海外仓储、金融、代理采购等市场资源,通过平台推广、平台合作的方式为平台注入船东、拖车、仓储、空运等供应商资源,实现货主、货代、船东等链条企业之间的更加高效的协作,从而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生态圈。生态圈内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高资源和信息的使用效率,从而创造价值。目前,“一海通”打造了在线航运产品展示平台,并率先做出了产品价格100% 执行和永不甩柜承诺,万海、长荣等其他航运公司已经登录“一海通”平台。同时,“一海通”已经与部分港口平台实现对接,提供最实时、精确的港区物流信息和通关信息查询服务,货代也是“一海通”平台的重要参与方。“一海通”试图打造一张集航运交易、作业、信息服务的强大服务网络。
2014 年7 月, 中海集团旗下中海集运、中海科技携手阿里共同打造全球跨境电商物流服务平台。引发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双方将共同打造一个针对中小微客户的一站式海运物流服务。该平台支持在线订舱、在线核对提单、在线支付等,同时还提供拖车、报关、退税和金融服务等海运配套服务。中海与阿里的合作主要针对阿里巴巴的B2B 业务,“一海通”作为平台的实际承运商。随着跨境电商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阿里借助大数据采用备货模式可能是跨境物流方式的主要解决方案,即事先计算好客户的潜在需求,商家将境外商品批量备货至海关监管下的保税仓库。而中海系统本身也具备在国内外寻求合适仓库资源的能力,叠加“一达通”的清关能力和逐步建立起来的菜鸟网络,阿里和中海形成了一条低成本的跨境电商物流通道。
三、贸易平台融合物流服务
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是阿里巴巴旗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也是中国专业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外贸综合服务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军者。通过线上操作及建立有效的信用数据系统,“一达通”一直致力于持续地推动传统外贸模式的革新。通过整合各项外贸服务资源和银行资源,“一达通”目前已成为中国国内进出口额排名第一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低成本的通关、外汇、退税及配套的物流和金融服务。
2014 年,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收购了“一达通”,并将“一达通”列为阿里巴巴打造外贸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些贸易大数据的应用,阿里巴巴集团开始打造信用保障体系。目前,“一达通”与中国7 家主要商业银行合作,根据中国供应商的出口数据提供纯信用贷款的金融服务。在物流方面,通过整合船公司和货代资源,“一达通”为客户提供安全及价格100% 透明的整柜拼箱服务。
四、代理企业打造报关平台
上海科越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 年,专注于报关、关务、货代,物流软件系统的研发。由科越信息2012 年研发建立的“云通关”平台相关产品在长三角地区,已获得近50% 物流、报关企业用户的认可,积累了全国各地近10 万左右的报关、物流等中小会员企业及个人。“云通关”平台已实现与EDI、QP、榕基、九城以及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规连接,是IFCBA(国际报关协会同盟)推荐国际通关服务平台。
“云通关”平台除能满足海关手册信息管理、核销风险管控、相关结算等进出口报关的日常管理外,还具有以下3 方面的优势:一是企业ERP 与申报端连接,即可快捷生成报关单、报检单、原产地证书等申报信息,一键导出申报至海关、国检、单一窗口及贸促会等平台,一单多报,免人工干预。二是与境内外第三方平台对接,货物进口/ 进境时,境外企业、报关公司可在申报的同时,将通关数据发送至云通关平台、境内企业、报关公司即可提前拿到申报数据,在云通关平台进行进口通关申报操作,当国内企业在进行货物出口/ 出境通关申报时,也可以通过云通关平台,提前将通关数据发送至与云通关合作的海外第三方平台。三是通关信息服务方案整合,可根据企业业务、通关管理现状及问题点,为企业量身定制最优通关信息化管理整理解决方案,实现客户、风险、财务等多种管理。
五、港口企业打造平台经济
1. 上海港
上港集团近年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大、云、物、移、智”等信息化技术,建成了全球最大智能化码头,建设了港口受理中心平台、“e 卡纵横”集卡预约平台、上海口岸电子EIR 平台、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等,积极打造平台经济。
2017 年12 月,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港区采用全自动化码头方案,实现无人作业的运营模式,海关也首次在无人码头使用自动化监管设备,实现通关验放自动化。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2018 年通过能力将达到400 万TEU,远期为630 万TEU。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集装箱码头相比,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劳动力成本能降低70%,而生产效率将提高30%。同时,全自动化码头方案实现了集装箱在港内运输距离的最短化,大幅提高了土地与深水岸线资源的利用率。
2015 年7 月,上港集团全资组建港口业务受理中心,以单证电子化为突破口,构建了全港业务受理平台,实现提箱计划、查验计划、进港预录、信息查询等全业务的网上集中服务,同时实现与海关、国检、理货等的电子信息对接。2016 年搭建的“e 卡纵横”集卡预约平台,已实现提重箱、进重箱、提空箱、进空箱等所有状态箱的预约功能,借助移动互联网,优化集装箱疏港流程,统一调度装箱点、堆场、码头、车队等,优化物流业态,降低口岸成本。2018 年3 月正式试行的上海口岸电子EIR 平台,由上海市口岸办和上港集团共同建设,实现了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的电子化,覆盖“进口提重送空”“出口提空送重”“空箱调拨”等多项业务类型,采用统一标准格式的电子单证,实现管箱人、用箱人、运箱人之间电子信息的高效流转和核查,并与船公司放箱管理系统、码头、堆场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该电子化平台的应用能压缩口岸作业时间80%~90%(以进口为例,目前“货物抵港到企业申请提箱”时间为4.5 天,可以压缩半天到1 天),可显著降低口岸物流成本,以上海港4 000 万TEU 吞吐量为基础计算,平台每年可直接降低单证成本和寄送费用4 亿元以上。
同时,上港集团打造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构建面向沿江“口岸、港口、干支线经营人、物流、货主”的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沿江船、箱、货、港、海关监管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动态查询跟踪,实现全程可视化,并进一步优化调度,拓展交易结算等功能,打造一个全新的、高效、便捷、透明的沿江港航物流新生态。目前平台已实现干线主要港口至上海港的货物状态的全程查询跟踪,正在加快开发其他功能模块。2017 年2 月推出的“港航纵横”集合了上海港本地7 家集装箱码头以及长江支线8 家码头、内河支线2家码头的数据,均可全程跟踪、一站式查询,全面推广后将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数据有效性高的电子数据交换网络,从而把集装箱信息管理推上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 天津港
2017 年,天津港实施推进了“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一体化”“云数据中心”“天津港电子商务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了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商业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网平台实现综合查询、预约集港、海运订舱、单证中心、受理中心、海铁联运、无水港、数据互联、京津冀协调等九大板块的布局。
在“十三五”规划中,天津港将围绕“津冀沿海港口群综合性门户枢纽”和“集装箱干线枢纽港”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实现内部管控一体化,对外服务“数据一个库、货运一单制、信息一网通”,将致力于建设云数据中心、构建物流服务单一窗口、实现智慧型管控和资源统一配置、打造智慧化运营系统,以及“1+10”重大智慧专项,即打造1 个数据基础平台,建设10 个应用级系统。
3. 青岛港
青岛港投资1.2 亿元,实现了全港信息化普及使用,建成了生产管理、船舶资料、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工程管理八大主题数据库,实现所有系统的数据集成和信息化系统应用的集成。2017 年5 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投入商业运营,该自动化码头以青岛港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全智能决策、全系统管理,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青岛港物流O2O 电商平台,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打通和整合物流行业资源(工厂、采购商、货代、报关行、船公司、车队、仓储、港口、海关、商检、金融机构等),构建起以青岛港为基础的企业业务生态圈,通过提供的海运产品服务报价、订舱、支付结算(融资担保)、业务协同、数据挖掘、行业配套等公共资源,让用户从线上选配服务到线下客户体验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生命周期体验。
4. 营口港
营口港港融大数据服务平台由营口港务集团投资并控股的“营口港(融)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运营,采用“互联网+”的运营思维,突破了港口传统经营模式和范围,是国内首家集港、航和第三方电商平台于一体的大数据服务平台。2017 年,营口港融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确立了“互联网+ 传统港航业”“互联网+港航供应链”“互联网+ 多式联运”三位一体的业务拓展方向,实现了“港融模式”在鲅鱼圈港区与盘锦港区的集装箱、船货代、散杂货生产业务全覆盖。
六、第三方机构建设公共数据中心
由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启动的中国航运数据库平台于2012 年上线。中国航运数据库是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全力建设的一个整合中国港航领域统计数据、信息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旨在为政府机关、航运企业、科研院校等各类用户提供便捷的查询和数据分析等功能的一站式数据服务。中国航运数据库收录了国内外100 多个港口生产的各类详细数据以及港口基础信息,动态跟踪国内外航运市场实时信息以及航运服务领域各类数据,密切关注航运相关经济数据,涵盖经济、贸易、产业等诸多领域,同时聚焦全球港航发展趋势,提供及时、全面、权威的国际数据信息。
同时,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于2014 年6月启动了“港航大数据实验室”建设,针对港航大数据存储、加工、分析、挖掘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尝试建立基于全球船舶监控数据库挖掘港航统计数据来源。
七、总结和建议
总体而言,我国港航业各角色主体均围绕“智慧化”建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各角色主体在建设实践中各有所专长,比如政府集中在行业监管和规划方面,市场主体集中在业务运营和开拓,而第三方机构在公共信息库建设方面做了较多努力。更加不容忽视的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尤其是“大、云、物、移、智”等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正在推动港航业的整体融合发展,以港口、航运企业和贸易平台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已经打破自身业务的局限,转而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推进并实现业务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延伸,且在港口智能化运营、港际联盟对接、口岸监管互通、电子商务拓展、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等多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政府和第三方机构也在行业发展指导、口岸监管升级、数字化便民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和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就港航业整体而言,各角色主体“智慧化”建设的藩篱尚未打破,信息的共享联通有待突破,商务创新有待进一步探索,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各市场主体之间等的合作机制也尚不明朗。港航业“智慧化”建设和行业生态圈打造,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只有在体制机制、市场运营、设施建设、信息互通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港航业生态圈和数字经济的升级。

地址:中国上海浦东新区东方路3261号  电话:021-58396666  邮政编码:200125

  • 微信公众号
  • 抖音